广东监管局认真贯彻落实“加强、聚焦、优化”工作方针,充分发挥财会监督的“主力军”和“突击队”作用,注重突出目标导向、问题导向、结果导向,扎实开展财经纪律检查,致力完善构建财经纪律监督网络,全力推动财会监督各项工作要求落实到位。
一、突出目标导向,坚持高位推动强引领
一是党组高度重视。局党组统筹力量成立专项检查组,由分管局领导担任检查组长,带队参与查前调研,掌握一手资料,制定详细工作方案,明确责任分工。在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,局领导带队进点,对现场业务、廉政、保密、安全等工作做出提醒要求。
二是加强现场指导。局党组书记靠前指挥,逐一听取检查发现问题线索情况,要求检查组采取“四查四看”方式,通过查制度看内控,查凭证看执行,查流程看规范,查整改看成效,举一反三,实现财会监督精准发力。并结合发现问题线索情况,提出“四个紧盯”,要求紧盯预算编报、预算执行、拨付流程、使用效益等重点方面。
三是强化内部管理。严格落实财政部《关于加强财政部各地监管局内部管理工作的通知》要求,落实工作日记制度,规范记录现场检查情况。指定专人每日填写《检查工作日记》,记录时间地点、监督对象、工作进展、当日发现的主要问题或疑点、当日核实的问题或结果等要素,确保检查过程全程留痕,可追溯、可复核。
二、突出问题导向,坚持细致检查提质效
一是夯实检查基础,加强学习。组织检查人员,开展动员部署,认真学习查前培训会授课资料、相关政策规定、案例库等,强化检查人员对政策法规的理解,确保标准统一、口径一致。系统开展法规研习、问题梳理和案例剖析,整合自查自纠整改数据与日常监管信息,形成动态风险重点关注清单,夯实检查基础。组织业务培训,内容涵盖法规解读、检查技巧、典型案例分析等。建立检查人才库,根据被检查单位特点和检查任务要求,合理搭配检查组成员,形成专业互补。通过“老带新”的人员组合模式,既保证了检查成效,又锻炼了年轻干部。
二是聚焦重点问题,分类施策。按照查前准备、自查评估、重点查证工作流程,检查组在开展专项检查前,已向被检查单位下发专项检查资料清单,重点审核单位提交的自查自纠报告及相关材料。通过专题研讨,全面掌握单位自查自纠工作的开展情况、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。结合行业特点和业务性质,预先识别单位管理的风险领域和关键环节。重点聚焦项目申报、经费使用、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的风险防控。针对项目数量庞大、类型繁杂的特点,以已验收项目和大额资金项目为突破口,重点关注项目评审是否公正、经费报销是否真实、大额采购是否存在疑问、合作单位资质是否合规等问题。
三是创新检查手段,全面核查。采取“资料查阅+实物查验+人员访谈”三位一体的组合手段:系统查阅项目申报书、预算编制、经费支出凭证等资料,核查是否存在虚报申领条件、多头申报、预算执行偏差等问题;实地查验设备采购、项目建设等实物资产,核验是否存在虚假合同、挪用资金等情况;深度访谈项目负责人、财务人员等相关人员,了解业务活动真实开展情况。通过立体化监督方式,着力发现和解决业务链中的制度漏洞和管理堵点,切实防范经费管理使用中的风险。
三、突出结果导向,坚持闭环管理促长效
一是注重及时整改。坚持立行立改原则,督促被检查单位对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即知即改。通过退回违规资金、规范调整账务处理、完善审批流程、健全制度规定等方式推动问题即时整改,并对重大事项整改成效实施跟踪复查,确保问题整改彻底清零。
二是注重宣传引导。督促被检查单位深刻理解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》,将学习贯彻《条例》精神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紧密结合,共同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有关规定,重点强调“三公”经费、会议费、培训费等领域易发多发的“四风”问题,对明令禁止的“超标准接待”、“违规发放津贴”等行为提醒单位高度重视,达到以查促改、以改促治的良性循环。
三是注重统筹结合。综合运用日常监管成果,充分发挥财经纪律专项检查与预算执行常态化监控、预算编制审核等监管成果协调联动,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,梳理日常监管中发现的典型问题和疑点,在专项检查中予以重点关注配点网股票配资网址,提升检查效率。注重与内控报告分析评价等工作系统性结合,既精准识别预算单位风险隐患,又推动内控制度全面完善,拓展财会监督的广度和深度。
哈福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