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过: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网络配资股票行情。
这句话用在美国身上,完全合适。
1950年抗美援朝时,美国就扬言要对中国使用原子弹,但毛主席丝毫不怕,你打你的原子弹,我打我的手榴弹。美国吓唬人的把戏几十年来频频演绎。
2025年4月,自特朗普重返白宫,美国对华关税总额将达到惊人的104%,后来依然继续增加,紧接着第二天就将额外关税提升至145%,这种近乎“极限施压”的操作,试图复刻其在与其他国家谈判中“以快打慢”的战术。但中国的回应同样迅速且有力,迅速将关税反制提升至125%,用实际行动表明“奉陪到底”的决心。
据央视新闻报道,7月底中美第三轮会谈已正式结束。从事后中方代表的总结来看,代表美国谈判的美财长贝森特很难向特朗普交差。
中国谈判代表李成钢在谈判结束后,向外界阐述了对话的核心内容。他提到,双方围绕两国元首此前达成的共识,以及日内瓦、伦敦两轮谈判的成果,展开了深入、坦诚且富有建设性的交流,并在两个关键议题上达成一致。
其中最受关注的,便是双方同意将美方已暂停的24%对等关税部分及中方反制措施,如期展期90天。
李成钢的表述始终保持着外交场合特有的克制,但字里行间传递出的立场却异常清晰:90天的展期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,却绝非中方单方面的妥协。这背后是中国在经贸博弈中愈发成熟的心态,既不回避问题,也不畏惧施压,更不会在核心利益上退让半步。
特朗普或许也想不到,如今的中国会如此强硬。
早在2018年,特朗普上台后,他就不顾中国反对,通过加征关税打压中国的经济发展。当时特朗普的如意算盘打的很响,借口说“为了不让美国经济受到影响,这是无奈之举”,所以在他的强烈推动下,迫使两国开始谈判。
那一年,美国以所谓的“301调查”为借口,对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10%关税,这一枪打响了中美贸易战的序幕。当时美国,或许仍沉浸在“超级大国”的优越感中,认为凭借其经济体量和全球影响力,足以让中国在压力下屈服。
随后的发展却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。美国将关税税率提升至25%后,试图通过加码施压迫使中国让步。但中国的反应迅速而坚决,立刻实施了对等反制措施。
笔者至今记得,当时美国国内关于“贸易战是否值得”的争论一度白热化。
部分有识之士指出,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今天,试图通过关税壁垒遏制一个大国的发展,本质上是逆历史潮流而动。但当时的美国决策层似乎并未听进这些声音,反而将贸易战视为遏制中国崛起的“有效工具”。
2025年4月份,美国单方面实施34%的“对等关税”,紧接着第二天就将额外关税提升至145%,这种近乎“极限施压”的操作,试图复刻其在与其他国家谈判中“以快打慢”的战术。但中国的回应同样迅速且有力,迅速将关税反制提升至125%,用实际行动表明“奉陪到底”的决心。
日内瓦谈判曾带来短暂的曙光,双方达成“双降91%关税”的阶段性成果。但好景不长,由于美国在半导体出口管制、新能源补贴等议题上坚持强硬立场,这一成果如同泡沫般迅速破裂。这种“谈不成便翻脸”的做法,不仅暴露了美国缺乏谈判诚意的本质,更让国际社会看清了其“规则只为我所用”的霸权逻辑。
当时,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采访时满脸疑惑说:很好奇,中国是唯一一个敢和美国叫板的国家,而且让事态升级。
他还说,美国要联合其他国家和中国对抗,扬言说“中国这是自己抹脖子行为”。
很明显,对比2018年与2025年的两次关税战,一个明显的变化是美国的“得寸进尺”已遭遇越来越强的阻力。
2018年时,美国或许还能凭借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优势地位“呼风唤雨”,但到了2025年,中国早已构建起更加完整的内需体系和自主产业链,对美国关税的“免疫力”显著提升。
这也是为何美国财长在此次谈判后不得不承认,中国已不再是以前的中国。
经过多年的关税战和持续施压,美国决策层,包括特朗普和美国财长,终于逐渐明白一些曾经被他们忽视的道理。
一,中国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中国。从经济总量来看,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保持在30%左右;从产业实力来看,中国在5G、新能源汽车、光伏等领域已实现从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甚至“领跑”的跨越;从科技实力来看,中国在人工智能、量子信息、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突破不断涌现。这种全方位的发展,让中国有足够的底气应对外部压力。
二,以前美国人常说,“中国不好对付”“中国威胁论”到如今的“中国确实强大起来了”这足以说明,美国是实实在在的纸老虎。
无论是在经贸领域的反制能力,还是在科技、军事等领域的自主发展能力,都让美国意识到,用过去的眼光看待中国,只会导致决策失误。
三,特朗普对相关问题的态度转变,从侧面反映出美国在与中国打交道时,开始更加务实。在国际政治舞台上,国家间的互动往往以国家利益为导向,当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更符合美国的现实利益时,调整相关策略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。
这也说明,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,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日益增强,使得其他国家在制定对华政策时,不得不充分考虑中国的立场和感受。
特朗普此前在接受西方记者采访时,被问道:“你是否会干涉中国解放台湾事宜?”特朗普皱眉说,“你别胡说,我和中国的关系铁的很,我巴不得中国来美国走姿,中国现在很厉害。”
要知道,此前白宫发言人秘书莱维特还传达特朗普的话:“球在中国那边,中国需要主动,是中国要赚美国的钱。”到现在,看看特朗普的话,明显味道不同了。
四,美国逐渐明白,在全球经济高度一体化的今天,与中国脱钩是不现实的,也是不符合美国自身利益的。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、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制造能力,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。美国虽然嘴上说着一些强硬的话语,但实际上却难以承受与中国脱钩带来的后果。
从美国财长强调“不寻求与中国脱钩”,以及希望与中国就稀土等问题继续谈判的表态中,不难看出美国内心的矛盾,既想通过施压获取更多利益,又担心彻底破坏中美经贸关系,导致自身利益受损。
事实上,美国在与中国的经贸博弈中,已经多次尝到了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”的滋味。比如在稀土问题上,中国是全球稀土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,美国在稀土加工等环节对中国存在高度依赖。当中国加强稀土管控后,美国相关产业立刻陷入困境,不得不重新评估其对华政策。这也让美国明白,在全球化时代,任何试图单方面“卡脖子”的行为,最终都可能反噬自身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美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,中国已经成长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,与中国的相处之道,不是对抗和施压,而是平等对话和合作共赢。只有尊重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核心利益,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务实合作,才能实现双方的共同利益,这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。
不得不说,中国不惹事,也不怕事。
纵观中美经贸谈判的全过程,以及这数年来两国在经贸领域的交锋与博弈,中国始终秉持着“不惹事,也不怕事”的原则,这一原则既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真实写照,也是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坚守自我、稳步前行的底气所在。
中国从不主动挑起争端,始终致力于通过对话协商解决经贸分歧。中国深知,在全球经济紧密相连的今天,中美两国合则两利、斗则俱伤,稳定的中美经贸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,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。
中国提出的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旨在促进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合作,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,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、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,也始终展现出大国担当,积极与其他国家携手合作,共同应对挑战。
同时,中国也绝不会在外部压力下低头,“不怕事”的背后是中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坚定的民族意志。面对美国的关税威胁和技术封锁,中国没有退缩,而是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反制措施,保护了国家的核心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。
相信在未来的中美经贸关系中网络配资股票行情,中国依然会坚持“不惹事,也不怕事”的原则。
哈福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