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匡胤辛苦打下的江山,最终却落入了其弟赵光义之手,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始终未能为自己立下继承人。如果赵匡胤在生前就立下赵德昭为太子,那么即使他在某一天突如其来地死去网络配资股票行情,宋朝的皇位也能顺理成章地由赵德昭继承。但遗憾的是,赵匡胤一直犹豫不决,错失了这一时机,最终“斧声烛影”之下,赵光义成功登上了皇位。
赵匡胤在960年发动陈桥兵变,成功黄袍加身,成为了宋朝的开国皇帝,直到976年去世,享年46岁。此时,他已经当了16年的皇帝,而他的儿子赵德昭也已成长为25岁的青年。按理说,赵德昭已经过了“主少国疑”的年纪,但赵匡胤却始终未曾立他为皇太子。这其中的原因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息息相关。
赵匡胤的前身——后周,是由郭威所建立的,而后周的世宗柴荣则被称为“五代第一明君”。柴荣才智过人,雄才大略,本有望统一天下,然而命运捉弄他,未等他完成大业便突然病逝,留下年仅6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。正是这种“主少国疑”的局面,使得赵匡胤看到了自己即位的可能性。在柴宗训即位后,赵匡胤掌握了禁军,凭借兵权和野心,他策划了一场兵变,最终成功篡位,夺走了后周的皇位。
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并不罕见,因此人们并未感到特别惊讶。然而,赵匡胤虽然成功登上了帝位,但他心中也充满了对权位的焦虑。毕竟,他所建立的宋朝是否能够长久稳固,谁也无法预料。如果有一天像柴荣那样突然去世,留下一个年幼的继承人,那么他手中的江山极有可能再次成为他人之物。这也是赵匡胤一直没有立赵德昭为太子的原因之一,他不希望赵德昭因自己未能立储而陷入困境。
展开剩余63%为了确保自己的权力能够稳固,赵匡胤在965年亲自主持了“杯酒释兵权”的事件,成功将军权收回到自己手中,意在为自己的继任者铺路。然而,这种做法与当时历史的背景密切相关,而赵匡胤的母亲——杜太后,在临终前的特殊遗愿,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。
杜太后于961年去世,正是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。她目睹了赵匡胤篡位的过程,心生感触,于是便在临终前给赵匡胤留下了一项“特殊命令”,即“兄终弟及”。她的意思是,如果赵匡胤去世,皇位应当传给赵光义,而不是赵德昭。赵匡胤虽然感到愕然,但也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。毕竟,在那个时期,权臣篡位的事情屡见不鲜,后周从建立到被赵匡胤夺取的时间也不过短短十年,谁能保证自己所建立的宋朝能够长期稳定下去呢?赵匡胤深知,这个提议虽有些苛刻,但却具有实际的可行性,正因如此,他最终同意了杜太后的遗愿。
然而,历史的进程总是在不断变化。杜太后在961年所提出的“兄终弟及”的建议,到了赵匡胤去世的976年,已经显得不再适用。原因在于,赵匡胤于975年成功灭掉了南唐,统一了江南,这一局势使得他再度篡位的可能性几乎消失殆尽。而且,赵德昭已经24岁,立他为皇太子也不会引发多大的政治动荡。因此,赵匡胤此时已经意识到自己可以不再遵循“兄终弟及”的遗愿。
实际上,赵匡胤在976年去世前的那一晚,可能曾打算向赵光义提议立赵德昭为太子。就在这时,发生了“斧声烛影”的事件。赵光义原本以为赵匡胤未立赵德昭为太子是因为履行了“金匮之盟”的承诺,而此时,若赵匡胤真的决定立赵德昭为太子,那么赵光义的计划就会泡汤。于是,他决意在此时发动政变,铲除掉赵匡胤。
这就是赵匡胤为何迟迟未立赵德昭为太子的原因网络配资股票行情,同时也是赵光义发动“斧声烛影”政变并导致赵匡胤突然去世的根本原因。
发布于:天津市哈福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